传承红色基因 涵育时代新人

作者:管理员发布于:2024-07-09 14:17:38浏览量:

摘要: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,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。

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,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。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,是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红色文化、实施红色育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。要将红色教育贯穿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,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红色基因涵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,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,在守正创新中提升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实效。

打造红色课堂,筑牢育人阵地。传承红色基因,学校是主阵地,课堂教学是主渠道。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,积极推进党的历史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。要避免“填鸭式”教育方式,强化创新理念,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,创新实例讲解、情境讨论、角色扮演、影视欣赏、戏剧表演、VR体验等教学模式,多措并举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亲和力。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,以红色故事、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,讲清讲透讲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,深化思政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。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,打通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融通的壁垒,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红色文化教育元素,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。

践行实践育人,增强育人实效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学到的东西,不能停留在书本上,不能只装在脑袋里,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,正所谓“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”。“大思政课”建设要立足现实,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,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得益彰。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,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。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课堂“搬”到社会实践第一线,通过走进当地革命博物馆、纪念馆、党史馆、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,开展“身临其境”式的红色文化教育,打造“纪念馆里的思政课”和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寻红色记忆、铭记红色历史、感知红色文化魅力,实现对红色基因认知的升华。

强化数字赋能,拓宽教学途径。近年来,随着大数据、5G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3D影像等广泛运用,数字技术正有力促进红色资源“活起来”,赋能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。要用好互联网这个“最大增量”,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、新平台和新方式,做好数字化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“大文章”。利用数字化技术聚合红色文化资源,搭建“红色基因库”,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汇聚展示、数字管理、高效应用和共建共享。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矩阵,形成多元、融合、立体的红色传播格局,使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、赓续者。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红色微电影、动漫、音乐、短视频等,建设资源共享、在线互动、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“云上大思政课”平台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线结合的形式,让红色教育从“一时一地”变成“随时随地”。利用AIVRH5等新兴信息技术,打造网上纪念馆、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,打破传统红色教育时空限制,真实还原红色文化场景,通过立体式教学、沉浸式体验和实境式参与,把思政课讲新讲活,有效提升红色教育育人成效。

锻造师资队伍,提升教学质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,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红色基因能否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,思政课教师是关键。一方面,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教育培训,通过专题培训、参观实践、主题教研活动等形式,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,建立一支信念坚定、红色文化素养深厚和善于讲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。另一方面,要在不断优化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基础上,鼓励高校聘请党史专家、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,形成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,推动专兼结合、相互协作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,夯实铸魂育人的红色力量。

 

 

 

作者单位:上海师范大学

来源:党建网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
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shbxczx@163.com

转自:红色河北